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修订专家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南京曼卡特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黄子秀女士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受邀出席,并就后锚固技术标准优化、抗震性能提升及耐久性设计等关键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动行业技术规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技术引领:曼卡特深度参与行业标准修订
作为深耕加固材料领域二十年的高新技术企业,曼卡特凭借在后锚固技术领域的创新突破与工程实践,连续多年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此次修订工作中,黄子秀带领企业技术团队,结合自主研发的MT-500植筋胶、高强机械锚栓等产品的实测数据,提出多项核心建议:

1.强化开裂混凝土场景规范:针对承重结构后锚固设计,建议明确要求采用扩底型锚栓或特殊倒锥形化学锚栓,并补充密集配筋条件下的承载力计算方法,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配筋参数缺失问题。
2.细化抗震性能验证标准:基于曼卡特后扩底锚栓通过低周反复荷载测试的实践经验,提出增加锚栓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降低系数量化指标,提升抗震设防区工程安全性。
3.完善耐久性评价体系:参考曼卡特植筋胶在强碱环境下强度下降率≤10%的测试数据,推动建立锚固胶粘剂长期耐候性分级标准,延长后锚固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黄子秀董事长在发言中强调:“标准修订需兼顾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例如,曼卡特自扩底机械锚栓通过3100小时盐雾试验未生锈,其防腐性能远超传统镀锌工艺,此类突破性技术应纳入标准条款,引导行业向高性能、长寿命方向发展。”
创新突破:曼卡特技术成果赋能超级工程
会议期间,黄子秀展示了曼卡特在极端环境下的技术攻坚成果,曼卡特研发的MT-500植筋胶通过全球首款核电Q1级认证,吸水率仅0.02%,耐高温200℃,寿命模拟达100年,已广泛应用于福清核电站、田湾核电站等“国字号”工程,并出口至埃及埃尔达巴核电站等“一带一路”项目。此外,曼卡特独创的水下碳纤维胶技术,突破了传统材料在海水环境中的施工瓶颈,成功应用于伊拉克海底隧道、珠海隧道等重大项目,解决了水下加固的世界性难题。
“在珠海隧道TJ2标项目中,我们的植筋胶成功解决传统材料在潮湿环境下的渗漏难题,管片连接稳定性提升40%;在南京地铁4号线施工中,2小时快速固化技术缩短工期60%,减少夜间作业对市民的影响。”黄子秀以实际案例印证技术价值,并透露曼卡特正与东南大学联合研发“自感知碳纤维布”,未来可实时监测结构健康状态,为智慧基建提供数据支撑。
以中国标准贡献全球基建
黄子秀表示,曼卡特将持续深化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后锚固技术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目前,企业已组建由材料科学、结构工程等领域专家构成的专项小组,全程跟进标准编制工作,并依托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每年为行业输送数十名硕士级技术骨干。
“从提供产品到输出解决方案,曼卡特的转型印证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路径。”黄子秀董事长总结道,“我们愿以开放姿态,与所有合作伙伴共绘‘安全、智能、绿色’的基建新蓝图,为全球基建安全贡献中国方案。”此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标准迈入新阶段,而曼卡特作为行业标杆,正以技术创新与责任担当,引领中国加固材料走向世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