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作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区别
协作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工作方式与协作模式。
1、工作环境的差异
传统工业机器人通常被设计为在物理隔离的环境中工作,这些机器人通常需要围绕着安装有保护设施的工作区域来确保人类工人的安全。这些机器人通常从事重复性的高强度任务,比如焊接、喷漆、装配等,需要精确度高且操作环境稳定。而协作机器人(Cobots)则与人类工人共同工作,能够在没有复杂防护装置的情况下安全地与人类共享工作空间。其设计通常考虑到减少与人接触时的伤害风险。
2、灵活性和适应性
CNPP小编了解到,传统工业机器人在完成某些任务时通常需要特定的设置和工具,并且一旦部署完成后,它们很难快速适应新的任务和工作环境。相比之下,协作机器人通常更加灵活,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被重新编程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并且能够快速进行部署和调整。
3、操作复杂度与使用门槛
传统工业机器人往往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来进行编程和维护,而且部署过程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相对而言,协作机器人通常具备较为直观的操作界面,许多模型甚至不需要专业的编程技能,普通员工通过简便的手动操作就能重新配置机器人完成任务。
4、安全性差异
传统工业机器人通常在执行任务时完全依赖物理屏障或传感器来保护人类工人,而协作机器人则会利用先进的传感器、视觉系统以及力量控制技术,确保与人类工人协同作业时的安全性。它们具备更高的反应能力,能够避免碰撞或在发生接触时减少伤害。
二、协作机器人的优势
协作机器人在多个领域中展现了巨大的优势,尤其是在需要与人类工人协同作业的场景中。
1、提高生产效率
协作机器人能够处理重复性、繁重的任务,减轻人类工人的负担。它们能够高速、精确地完成任务,并且长时间保持高效运行,从而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在多变的生产环境中,协作机器人具有灵活性,可以快速适应新任务,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
2、降低工人风险和提高工作安全性
协作机器人通过与人类工人的配合工作,能够减少人体劳损和长期重复性劳作带来的健康问题。此外CNPP小编了解到,协作机器人通常配备有安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能够在发生潜在危险时立即停机或减缓动作,从而减少工作场所的安全风险。
3、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协作机器人通常更加轻便且易于部署,能够在不同的生产线和工作场所间灵活移动和重新配置。企业可以在多个工作站部署少数几台协作机器人,而不必依赖复杂的自动化系统,这使得它们在生产需求波动时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
4、操作简便
协作机器人的操作界面通常直观,甚至不需要复杂的编程技能。这使得公司可以将其部署在多种不同环境中,并且允许非技术人员也能够快速学习和操作。这一特点极大地降低了机器人的应用门槛,尤其是在中小型企业中尤为突出。
三、协作机器人的劣势
尽管协作机器人有着许多显著的优势,但其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
1、负载能力有限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通常具有较小的负载能力。这意味着它们不能像传统工业机器人那样处理重型部件或执行大规模的自动化任务。在高强度、大规模生产的环境中,协作机器人的应用可能受到限制。
2、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不足
尽管协作机器人能够适应各种简单或中等复杂度的任务,但在面对高度复杂的任务时,传统工业机器人通常表现得更加稳定且高效。例如,传统机器人可以在一些精密装配和高强度加工工作中更为可靠,协作机器人在此类任务中的表现则可能会有所不如。
3、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差
协作机器人虽然在任务切换和轻微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表现优异,但对于极端或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它们的适应能力有限。例如,恶劣的环境条件(如极高或极低温度、污染严重等)可能会影响协作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
4、高成本问题
虽然协作机器人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了成本效益,但其初期采购和维护成本较高。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投资协作机器人仍然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