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北京海淀福朋喜来登酒店内,第八届全国既有建筑加固改造技术交流大会进入高潮。作为国内建筑加固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南京曼卡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子秀女士以《高性能材料体系助力工程应用创新升级》为主题,系统阐述了曼卡特在材料研发、技术创新及工程实践中的突破性成果,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赋能+场景落地”的双重解决方案。
一、技术突破:从“国产替代”到“全球领先”
黄子秀以曼卡特核心产品MT-500植筋胶为切入点,揭示了其100年寿命认证背后的技术逻辑。该产品采用纳米级材料改性技术,将吸水率降至0.02%,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80%,在珠海隧道、田湾核电站等极端环境中经受住高盐雾、强震动的考验。实验室数据显示,其粘接强度100年衰减率不足5%,彻底解决了传统材料耐久性不足的痛点。
在碳纤维加固领域,曼卡特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达4300MPa,远超国标要求,其预应力碳纤维系统在重庆渝中南干道桥梁加固工程中实现单根碳板承载力提升30%,开创了桥梁主动加固的新模式。黄子秀强调:“我们不仅要替代进口,更要定义行业标准。”曼卡特主导编制的我国核电用机械锚栓标准,已应用于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等“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标志着中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二、场景革命:全生命周期服务覆盖9大工程领域
黄子秀指出,建筑加固的复杂性要求材料企业必须具备“全场景解决方案”能力。曼卡特通过8大系统、40余类材料构建了覆盖轨道交通、核电安全、跨海工程、历史建筑保护等领域的服务体系:
轨道交通:南京地铁4号线项目中,MT-500植筋胶实现2小时快速固化,支持“天窗期”施工,减少列车停运影响;
核电安全:福清核电站采用曼卡特抗辐射植筋胶,通过120分钟耐火实验与200万次疲劳测试,保障核设施安全运行;
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人工岛连接桥项目中,倒锥形定型化学锚栓的锁键设计使药剂分布更均匀,承载力提高20%;
海外工程:安哥拉司法大楼改造中,水下专用胶粘剂成功解决海洋环境施工难题,验证了中国技术的全球适应性。
“每一处加固节点都是守护生命的‘定海神针’。”黄子秀以南京报恩寺遗址保护、五峰山长江大桥加固等案例,诠释了曼卡特“技术+服务”双轮驱动的模式——从方案设计、施工指导到售后维护,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撑。
三、产业担当:从“民族品牌”到“全球前三”
黄子秀回顾了曼卡特20年发展历程:从代理进口产品时因质量问题痛定思痛,到自主研发植筋胶、碳纤维布等核心材料;从被中核集团视为“最后的选择”,到成为其机械锚栓唯一国产品牌供应商;从服务国内30余个省市,到产品出口至巴基斯坦、东南亚、欧美等100余国,应用于雅万高铁、埃及核电站等“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
她特别提到曼卡特的“产业+公益”双轮驱动模式:与南京林业大学、东南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享技术资源;响应江苏广播“公益援疆特别企划”,认养新疆特克斯县蓝蜜西梅树,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结合技术优势,为当地基建提供加固材料支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中国制造必须打破‘便宜货’的标签。”黄子秀立下目标:未来五年,曼卡特将聚焦智能化、绿色化材料研发,推动建筑加固行业向高端化迈进,让中国品牌屹立于全球前三。
四、行业共鸣:技术赋能城市更新
本届大会以“城市更新与智能建造”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50余位权威专家参与。黄子秀的演讲引发强烈共鸣,与会者认为,曼卡特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三大启示:
1.技术深耕:通过持续研发投入,解决“卡脖子”难题;
2.场景创新:以工程需求为导向,推动材料与工艺协同升级;
3.责任引领: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战略,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双赢。
“从港珠澳大桥到雅万高铁,从高校联合培养到援疆公益行动,曼卡特以‘隐形力量’铸就中国基建辉煌。”正如大会组委会评价,曼卡特的20年技术积淀与全球工程实践,正为中国建筑加固材料行业树立新的标杆。